老一輩中共領導人中,有不少出自湖seo南,他們逝世後,骨灰初始安放在八寶山,近年來紛紛“回家”。
  出八寶山記
  死後入八寶山,是一些官員一生中最後的一項榮譽,更是對其身份和地位的肯定。一方面是擁擠的八寶山不得不商務中心掛牌“謝客”,另一方面,如已故的領導人林伯渠等骨灰近年來紛紛遷回故鄉。事實上,進出八寶山背後皆有章法。
  實習記者_趙暘二胎暘 記者_周至美  北京、湖南常德報道 攝影_劉浚
  “我父親走的時候就是我這個歲數。”林用禮服三說,語調平靜而溫和。
  林用三今餐飲設備年74歲,曾擔任過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副部長,是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林伯渠(1886年3月20日—1960年5月29日)的兒子。
  今年清明節前,林用三將父親林伯渠的骨灰從八寶山革命公墓遷回了湖南常德的老家臨澧縣修梅鎮。
  老一輩中共領導人中,有不少出自湖南,他們逝世後,骨灰初始安放在八寶山,近年來紛紛“回家”。2011年3月,陳賡大將夫婦的骨灰回到了湖南湘鄉市;2009年,賀龍的骨灰回到張家界;彭德懷在“文革”中被迫害致死,直到平反後,骨灰才安放在八寶山,但也於1999年回到湘潭烏石峰;林伯渠作為中共元老,終於在今年4月葉落歸根,回到老家常德。
  “差不多一半多,都從八寶山回到老家去了。大家都回去了,我們就跟著回去。這也符合咱老百姓落葉歸根的思想。”林用三說。媒體報道多稱“林伯渠魂歸故里”,林用三卻喜歡用“老爺子,回家了”。
  1
  八寶山位於北京西山山前,曾為明清宮廷宦官墓地。1946年後作為民國忠烈祠,1949年後成為中共領袖的長眠地。作為中國聲名最著、規格建制最高的國家級公墓,八寶山接收骨灰安放的級別要求也從1951年的縣團級以上調整為1992年的“司局(師)級以上幹部”。
  八寶山革命公墓近期之所以又一次引起公眾關註,是其今年9月底在門口張貼了一張告示牌,註明:“截至2013年9月底,革命公墓骨灰臨時存放室已經存滿,無法繼續接收逝者骨灰。”
  一直以來,死後進入八寶山,是一些官員一生中最後的一項榮譽。八寶山骨灰堂一室主要安放已故領導人和知名民主人士的骨灰。林伯渠去世後,鄧小平致了悼詞,高度評價其一生。他的骨灰安放在八寶山骨灰堂一室,後來相伴他的還有延安五老中的董必武、謝覺哉、徐特立等。已故領導人的骨灰擺放按照生前級別,因此很多革命家、領導人和他們的妻子因級別關係不能合葬,林伯渠夫婦即是如此。
  今年的3月31日早晨七時三十分左右,清明節前的星期日一大早,林用三一行來到八寶山,將林伯渠的骨灰請回湖南老家去。
  請靈儀式很簡單。公墓的工作人員搭了個臨時的架子,將骨灰擺到前面,家屬三鞠躬之後,由長孫林友蘇懷抱骨灰,孫女林友群手捧遺像,一家人跟在後面就上了車,直奔北京西站。
  “老爺子一輩子沒看過彩電,沒坐過飛機,更別說高鐵了,就讓他坐一回吧。”上午十時,一家人踏上北京西開往湖南長沙的G79次列車,當天下午三時三十分,準時到達長沙南站。
  湖南方面安排了武警戰士,護送骨灰的麵包車直接開往林伯渠故居,到達時已是晚八時。林伯渠的骨灰在故居停放了一天兩夜,“讓老百姓看一看他”。
  安放儀式在4月2日舉行。那天早上十時三十分,安放儀式在林伯渠銅像廣場正式舉行。與林伯渠一同安葬的,還有林用三從瑞金和延安取來的兩抔土——既代表了林伯渠一生最輝煌的兩個地方,也代表了在這兩地出生的兩個兒子。
  伴隨著領導人的墓地,其故居、銅像等配套建設也比較講究。林伯渠銅像廣場則建於林伯渠誕辰120周年(2006年)之際。當時林用三去信與中央領導,請求為林伯渠建造一個銅像。為林伯渠雕像的是著名美術家戴廣文,南京市中山路新街口的孫中山雕像,也出自其手。
  “我說人家那些領袖都是站在那兒揮手不前進的,我們這個乾脆讓他拄著拐棍繼續走。”林用三為了演示父親是如何走路的,還學著父親的樣子在戴廣文面前走了一遍,“所以他就按照這個姿勢給他造了一個”。
  廣場籌建時,林用三向湖南省建築設計院提出“文若其人,詩若其人,字若其人,廣場也要若其人”的要求。最後在廣場的建設上,林伯渠的雕像面朝一片湖,腳踩四方台,背後是八方無字碑,表現了林伯渠在統戰工作中“面朝五湖四海,關照四面八方”的特點。
  “這裡還有一個巧事兒,我們有兄弟姐妹八個,八方也代表我們八個跟著老爺子走。”林用三說。
  廣場下有75級臺階,代表了林伯渠的75歲人生。“這75級臺階不是連續的,就是說他的一生是坎坷的。”林用三說。
  2
  骨灰進八寶山需要符合相關規定,出八寶山也要經過相關程序的審批。而林伯渠作為已故國家領導人,骨灰的遷移需要家屬提出申請,再由中辦批准,方可依照程序遷移。
  2010年,林用三等向組織提出,希望將骨灰遷至家鄉。經有關部門和湖南省委並報中央,同意林伯渠骨灰從八寶山遷至故居安放。當年9月,中辦秘書局下發文件,請國務院機關事務管理局和湖南省委,協助林伯渠同志家屬,嚴格按照中央有關規定辦理骨灰遷移、安放有關事宜。
  當年10月,時任湖南省委書記周強批示省委宣傳部負責此事,常德市委市政府具體實施。常德市臨澧縣隨後做了大量的籌備工作。“周強對這件事很重視,省里做了很大貢獻。”林用三說。
  林伯渠葉落歸根,湖南和常德地方也很歡迎。因故居和墓地可免費參觀、瞻仰,這裡逐漸成為湖南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更能為更多家鄉人熟知,因而也符合家屬的意願。
  林用三有時很困惑,作為開國大典主持人和“中共延安五老”之一,但父親的事跡卻鮮為人知。他曾經問照看八寶山骨灰堂一室的女工作人員,是否知道開國大典的主持人是誰,姑娘說不知道;誰是農民運動講習所的主辦人,她們也不知道。
  “這和我們的宣傳也有關係。”林伯渠故居的館長嚴清濤說,“那些戰爭片多是表現帶兵打仗的將領,對於後方工作的領導人表現得不夠。”
  林用三也這麼認為:“前一段歷史是以熱鬧為主的,就是打仗,老元帥也表現得很充分。我就奇怪,這些人好像都不吃飯。我們家老爺子就是管這事兒。南昌起義,老爺子管後勤,長征時,他負責總供給部。”
  在眾多對林伯渠的評價中,林用三最看重王震的一句:“一生無愧怍。”林用三說:“父親在歷史上的很多亮點是在民主革命時期,跟著孫中山。在共產黨這裡,他的主要作用是在統戰工作上。要讓老爺子發揮作用,還是應該讓他回到老家去。”
  骨灰遷回常德後,今年4月11日,新任常德市委書記王群來故居瞻仰,敬獻花圈。“免費開放後,已經有40萬人來這裡,都是專門來看林老的。這比在八寶山好,那裡大人物多,家鄉人也不容易去看他。”嚴清濤介紹,“今年,常德還有周邊縣市的黨團交流、組織生活、老幹部活動、少先隊員宣誓,還有春游、秋游,很多都來到了這裡,也發揮了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作用。”
  “這裡每天都有人來,所以我們也沒什麼休息。”故居一位解說員說。10月26日,記者到訪當日,100多名大學生正在導游帶領下瞻仰故居。
  某種程度上,領導人的故居和墓地已經超越了家屬緬懷的意義,不少墓地已成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也逐漸成為紅色旅游景點。地方政府在選址、建設等方面也不遺餘力。林伯渠故居和廣場的建設中,地方政府原準備花大力氣,但林用三不同意,對資金預算“要求壓縮壓縮再壓縮”。
  林伯渠為“中國殯葬改革的帶頭人”,是第一批帶頭簽名倡導火葬的領導人之一。林用三說,“這回讓他繼續帶頭”,遂決定,安放在銅像廣場的林伯渠骨灰,不起墳頭,不立碑,平地深葬於無字碑之下。
  林伯渠曾說自己是橋板,林用三說:“現在就是橋墩說了很多了,橋板都忘了。”現在看來,離開八寶山,“橋板”正在逐漸被人知道。
(編輯:SN054)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e31iekq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