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法國首都巴黎的《沙爾利周刊》總部7日遭武裝分子襲擊致12人死亡、11人受傷的消息傳出後,世界多地傳出哀悼、氣憤和反抗的聲音。
  據美聯社報道,《沙爾利周刊》總部遇襲後不久,許多巴黎人涌向共和國廣場,悼念遇難的漫畫工作者。示威者中不乏新聞從業者,但大多數人與這一行業無關。大家揮舞著紙、筆,只為表達對《沙爾利周刊》的支持。
  7日,法國城市尼斯、馬賽、雷恩也出現了有數千人參加的集會。法國以外,在英國倫敦、德國柏林、西班牙馬德里、比利時布魯塞爾等多座城市,許多人也自發地聚集在一起哀悼遇難者。
  在布魯塞爾的歐盟總部,大約一千人聚在一起表達同情與憤慨;在位於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的法國大使館門前,大約100人獻上了鮮花和蠟燭。示威者琳達·希耶告訴美聯社記者:“我至今仍無法相信發生這件事,(凶案)殘忍、令人震驚。”
  英國《每日郵報》報道,數百人7日聚集在倫敦特拉法爾加廣場,有人高唱法國國歌《馬賽曲》,還有人舉著筆和筆記本,共同抗議恐怖分子的暴行。38歲的倫敦建築師迪恩·斯托克告訴《每日郵報》記者:“我來這裡是為了顯示團結,我為今天的事感到難過,新聞自由非常重要。”
  在倫敦居住了幾個月的法國人納比勒·納迪菲說:“像大家一樣,這一消息給我沉重打擊。你不必贊同《沙爾利周刊》發表的所有內容,但這並不意味著這樣的舉動(恐怖襲擊)就是正義的。”
  在各大社交網站上,一場名為“我是沙爾利” 的運動正如火如荼地進行。
  一名網友向圖片分享網站Instagram上傳了一張黑白色的埃菲爾鐵塔畫像,並留言 “為巴黎祈禱”。
  《每日郵報》報道,巴黎恐怖襲擊發生大約5個小時後,在微博客網站“推特”上,就有超過25萬人次關註並轉發了“我是沙爾利”的帖子。
  法新社向“推特”上傳了一張數十名員工手舉標語默哀的照片。美國駐法國大使館將其“推特”用戶的頭像改為“我是沙爾利”的標語圖。
  據最新消息,作案的3名武裝分子中最年輕的已自首,另兩人的行蹤也已暴露。
  滾動播報
  習近平致電慰問
  國家主席習近平8日就巴黎恐怖襲擊事件向法國總統奧朗德致慰問電,對襲擊行為予以強烈譴責,向不幸遇難者表示深切的哀悼,向傷員和遇難者家屬表示誠摯的慰問。
  法國降半旗三天
  法國總統奧朗德宣佈8日舉行全國哀悼活動,並降半旗三天悼念襲擊事件中的遇害者。奧朗德說,這起恐怖襲擊事件使“法國的心靈受到打擊”,在這樣的悲劇面前需要互相團結。
  《沙爾利周刊》將正常出版
  雖然《沙爾利周刊》遭恐怖襲擊,但這家雜誌編輯說,襲擊不會影響出版計劃,《沙爾利周刊》下周三將如期與讀者見面。
  在恐襲中幸存的編輯帕特裡克·佩盧接受法新社記者採訪時說,幸免於難的編輯們將很快碰面,商討新一期雜誌出版事宜,以證明“愚蠢不會勝利”。”
  法又發槍擊案 一死一傷
  巴黎南部8日發生一起槍擊案,造成一名女警察死亡,一名道路養護人員受重傷。警方已經抓捕了一名犯罪嫌疑人。目前還不清楚這起槍擊案與前一天針對《沙爾利周刊》總部的襲擊是否有關。
  另外,從7日晚到8日凌晨,法國不同地方發生伊斯蘭宗教場所或其附近地區遭襲事件,但沒有造成人員傷亡。
  據法國媒體報道,在法國南部的拉努韋勒港地區,一個穆斯林禮拜堂7日晚遭到槍擊,當時禮拜堂內沒有人。在巴黎以西的勒芒市,8日凌晨有人向一所清真寺投擲手榴彈,此外清真寺的一扇窗戶上發現彈孔。兩起事件均未造成人員傷亡。
  8日晨,法國東部羅訥省索恩河畔自由城一所清真寺附近的一家餐館發生爆炸,但沒有造成人員傷亡。
  襲擊者有著明確的目標
  《沙爾利周刊》雜誌社總部7日遇襲後,媒體通過警方和目擊者的描述大致還原了襲擊現場。
  冷血屠殺
  當地時間7日11時20分左右,兩名身著特種部隊式服裝的蒙面襲擊者手持自動步槍,闖入了巴黎第十一區尼古拉斯-阿佩爾街6號,並大喊“這裡是《沙爾利周刊》雜誌社嗎?”
  事實上,這裡只是《沙爾利周刊》存放檔案的地方,而不是辦公區。在意識到找錯地址後,兩人迅速離開,走到旁邊的尼古拉斯-阿佩爾街10號,即《沙爾利周刊》雜誌社的辦公區域。隨即,槍聲打破了巴黎街頭的平靜。
  雜誌社一名接待人員最先被打死。兩名襲擊者隨後來到二樓,闖入會議室。一名警官、一名訪客,以及8名雜誌社工作人員和編輯中槍身亡,其中包括雜誌主編、綽號“沙布”的知名漫畫家斯特凡納·沙博尼耶。
  “兩人開槍,冷酷地殺死了會議室里的所有人,包括一名負責保護‘沙布’的警官,這名警官沒有來得及作出反應,”法國警方一名消息人士說。
  警方工會發言人克裡斯托弗·克雷潘說,襲擊者有著明確的襲擊目標,“直接對準‘沙布’及其警方安保人員,立即把兩人殺死,再向其他人開槍”。只有一人躲在桌子下,僥幸逃生。
  藝術家科琳娜·雷伊接受法國《人道報》電話採訪時承認,自己和女兒遭到襲擊者“殘忍的威脅”,輸入密碼打開了雜誌社大樓的門禁。
  冷酷作案
  11時30分左右,警方接到報警,出動警力趕往現場。然而,根據目擊者拍攝的視頻片段,襲擊者行凶後似乎並不急於逃走。按法新社的說法,襲擊者在襲擊過程中展現出的冷靜令人“不寒而慄”。
  離開雜誌社後,襲擊者向經過的巡邏警察車輛開火。視頻片段中,兩人看上去十分隨意地在馬路上尋找是否還有襲擊目標,隨後走向一名受傷倒地的警官。一名歹徒喊道:“你竟然想殺死我!”然後開槍將這名警官打死。
  殺死警察後,兩人四處看了一眼,走向事先準備好的逃離車輛。走向副駕駛一側的襲擊者在上車前一度停下,撿起一件似乎是槍的物體扔進車裡。襲擊者駕車逃離,但在逃離過程中與一輛車發生碰撞,致使該車的司機受傷。
  襲擊者繼續逃離,但因車輛受損不得不劫持另一輛車,向巴黎北部方向逃走。
  大批警察和救護車趕到襲擊現場,驚恐的民眾這時紛紛涌上街頭想看看情況,案發現場的玻璃上有不少彈孔,有不少人被用擔架抬出。
  附近一家幼兒日托中心的工作人員當時正帶著孩子們在街上散步,他說:“有人從窗口沖我喊,讓我們快從人行道上躲開。”
  襲擊事件激起法國民眾的憤慨,當地媒體報道,全法有超過10萬人走上街頭,抗議襲擊者暴行。
  最年輕的已自首,另外兩人被髮現
  位於法國首都巴黎的《沙爾利周刊》總部7日遭3名武裝分子襲擊,造成12人死亡、11人受傷。法國當局當晚確認了這3名襲擊者的身份,目前其中一名18歲的嫌疑人已經向法國警方自首。
  瞭解這一案件的消息人士對法新社說,法國當地時間7日晚11時,哈米德·穆拉德已經被捕,處在警方關押中。相關方面正在核實這一消息。
  巴黎副市長帕特裡克·克盧格曼7日晚對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說,已確認3名嫌疑人的身份,其中兩人為一對兄弟。
  路透社援引法國警方的一份文件報道,這3名嫌疑人分別是34歲的賽義德·庫阿奇、32歲的謝里夫·庫阿奇和18歲的哈米德·穆拉德。
  警方一名消息人士透露,一名嫌疑人將身份證落在逃跑用的車內,警方由此確定其身份。這名消息人士還說,庫阿奇兄弟倆來自巴黎地區,穆拉德則來自法國東北部城市蘭斯。
  法國當地媒體報道,謝里夫·庫阿奇此前已有案底。他曾被指控與一家涉恐企業存在聯繫並觸犯刑法,於2008年被判處18個月監禁。他還曾經計劃前往伊拉克加入極端組織,但在臨行前被捕。
  法國警方一名官員說,這3名嫌疑人與也門一個恐怖組織存在聯繫。而此前,有事件目擊者說,其中一名嫌疑人在作案逃離時曾宣稱效忠於也門的“基地”組織。
  一些專家說,從整個作案手法判斷,這3名嫌疑人顯然經過專門訓練,事先有著周密計劃,這與此前發生的“獨狼式”恐怖襲擊存在很大區別。
  CNN恐怖主義分析人員保羅·克魯克香克認為,目前,還不能確定這3名嫌疑人系獨自作案,可能存在其他幫凶。
  法國司法部門消息人士8日說,巴黎《沙爾利周刊》雜誌社恐怖襲擊案兩名嫌疑人當天上午在法國北部被髮現。
  根據這名消息人士的說法,兩名嫌疑人在法國北部埃納省維萊科特雷一處加油站附近被髮現。一名加油站經理認出參與《沙爾利周刊》雜誌社恐怖襲擊的兩名男子,兩人均持有武器。
  法國總理瓦爾斯8日上午接受電臺採訪時說,警方正在調查《沙爾利周刊》雜誌社恐怖襲擊案,目前已拘留7人。他同時呼籲,媒體機構應有責任感,謹慎報道,不要干擾警方調查。
  很多人是法國漫畫界的前輩
  《沙爾利周刊》雜誌社包括周刊主編在內至少12人死亡。這些遇難者中許多人年事已高,從業多年,算得上法國漫畫界的前輩。以下是媒體公開的部分遇難漫畫家。
  主編:斯特凡納·沙博尼耶
  斯特凡納·沙博尼耶,47歲,綽號“沙布”,《沙爾利周刊》主編。2011年11月,這家雜誌封面刊登內容涉及先知穆罕默德的漫畫,招致宗教人士不滿。隨後,雜誌社遭炸彈襲擊。事件發生後,沙博尼耶曾手持一份《沙爾利周刊》站在被炸毀的辦公地點前,以此表達自己對周刊漫畫的堅定支持。
  經濟學家兼記者:貝爾納·馬裡
  除了漫畫家的身份,68歲的貝爾納·馬裡還是一名經濟學家兼記者。他為《沙爾利周刊》專欄“貝爾納叔叔”供稿,同時擔任法國國內廣播電臺網絡版的經濟評論員併在巴黎大學分校教授經濟學。馬裡還是法國央行法蘭西銀行理事會成員。襲擊發生後,法蘭西銀行行長克裡斯蒂安·努瓦耶發表聲明,表達對馬裡的哀悼之情。
  法國最知名漫畫家之一:讓·卡比
  讓·卡比現年76歲,綽號“卡布”,從業60年,是法國最知名的漫畫家之一。他上世紀五十年代末曾在法國軍中服役,後來開始為多家雜誌創作漫畫,包括以諷刺和搞怪為特色的《剖腹自殺》雜誌。這本雜誌也被視為《沙爾利周刊》的“先驅”。
  法國最高榮譽獲得者:喬治·沃林斯基
  80歲的喬治·沃林斯基是《沙爾利周刊》資深漫畫家之一。他的作品還曾刊登在《剖腹自殺》雜誌、《巴黎競賽畫報》周刊等許多出版物上。
  沃林斯基出生在突尼斯,學生時代移居法國,26歲時已經在《剖腹自殺》雜誌工作。
  2005年,沃林斯基被法國政府授予象徵最高榮譽的榮譽軍團勛章。
  漫畫家:貝爾納·韋里亞克
  貝爾納·韋里亞克1957年出生在巴黎,1980年發表首部作品,筆名“蒂戈努斯”。他是藝術工作者團體“漫畫家為和平”成員,還隸屬於一個報道法治新聞的法國記者協會。就在遇難前一晚,韋里亞克向這家協會寄出一幅恭賀新年的自畫像。
  “永不失誤”的“黑豹突擊隊”
  為抓捕7日在巴黎發動血腥襲擊的三名嫌疑人,法國不僅出動上千名警察和憲兵,還特別派出一支神秘的反恐特種部隊——“黑豹突擊隊”,他們將發揮特殊作用。
  據法國內政部官方網站介紹,“黑豹突擊隊”隸屬於法國內政部,成立於1985年,全稱是研究、協助、干預和震懾部隊。該部隊職責重大,主要職能包括:解決危及社會秩序的重大和複雜危機,如恐怖主義襲擊,劫持人質(這次“黑豹突擊隊”第一時間處置事件);保衛法國外交機構以及在危險地區工作的大使(也就是說,如果你去法國駐華使館辦簽證就有可能看到他們);在部分活動中協助保護政要等任務(兼職的高層領導保鏢!)。由於“黑豹突擊隊”承擔這麼多重大任務,所以他們的口號是——“守護,永不失誤”。
  “黑豹突擊隊”的隊徽是一隻雙目炯炯有神、隨時可能從盤踞中一躍而起的黑豹。據說,這支部隊之所以選擇黑豹作為自己的圖騰,是因為他們的理念就是:要像黑豹一樣,靜靜地接近對手,然後發出致命一擊。“黑豹突擊隊”成立以後,一直是法國反恐的中堅力量,多個成功案例被媒體津津樂道,比如名噪一時的訥伊解救人質案。1993年5月13日,在法國塞納河畔訥伊市,一名攜帶爆炸物的男子闖進一所學校,劫持了20多個孩子,並索要1億法郎贖金。當時,所有的法國媒體聚焦這一事件。而劫持人質者還準備了一個收音機,隨時瞭解警方動向。當天下午,劫匪在收到部分贖金後,釋放了部分孩子,但6個小女孩始終被綁架,生死牽動人心。5月15日早晨7時許,“黑豹突擊隊”悄然出擊。他們潛入室內,兵分兩路,一部分人員先疏散孩子,另一部分確保劫匪無法啟動炸葯。不料,一個幼小的孩子見到黑衣蒙面人,嚇得哭出了聲,哭聲驚動了劫匪。千鈞一髮之際,“黑豹突擊隊”當機立斷,搶先開火,劫匪頭部中彈,危機成功化解。
  漫畫從來沒有殺過人
  過去,不論西班牙馬德里恐襲案還是英國倫敦地鐵爆炸案,恐怖分子多少還有些“地下活動”的意識。
  但在巴黎恐襲案中,凶手光天化日之下,如此明目張膽,殘忍血腥,且案發至今,沒有任何極端組織聲稱是其所為。這一切,使巴黎恐襲案不可避免地帶給西方和世界巨大震動。
  有人說,這本雜誌屢次刊登取笑伊斯蘭教先知的漫畫,因此招禍。是的,這本雜誌的漫畫經常引發爭議與和平抗議,周刊負責人甚至因此被告上過法庭。但是,要記往,這些回應都是和平進行的。用恐怖襲擊的方式加以報複,情無可原,罪無可恕。
  我們最好能記得,7日遇害的雜誌主編夏爾伯生前說過一句話:“漫畫從來沒有殺過一個人。”宗教學者也都知道,世界主要宗教中,沒有任何一種會鼓勵或贊成信徒以隨意剝奪他人生命的暴戾方式對待各種“冒犯”。血案發生後,伊斯蘭世界和歐洲穆斯林領袖紛紛發聲,一致強烈譴責襲擊事件的製造者,即是明證。
  我們最好也能記得,不論發生在世界什麼地方,絕大多數恐怖襲擊事件中,受害者的所思所想、所作所為從來沒有“冒犯”過誰。他們只是過著自己的家常日子,卻在超市,在火車站,在酒吧,在某一正常生活著的時刻,遭遇飛來橫禍。
  把血案禍源指向這本諷刺雜誌本身,實際上正中巴黎血案凶手下懷。正如英國《衛報》專欄作者西蒙·詹金斯所指出的,恐怖分子實施此次襲擊的目的就是要恐嚇民眾,進而阻止對極端勢力的持續批評,同時使得被襲擊國家陷入“疑懼”狀態,變得狹隘。
  巴黎恐襲案不是一起漫畫引發的血案,而是極端暴力思想引發的血案。不能清楚認識這一點,就會錯失問題的焦點,甚至可能使打擊國際恐怖主義的行動出現偏差。
  本版稿件據新華社  (原標題:法國恐襲案槍手身份確認一人自首兩人行蹤暴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e31iekq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