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中新社珠海11月13日電(記者 張素)在第十屆中國國際航空航天博覽會(珠海航展)上,長征七號運載火箭、火星探測器、國產大型運輸機運-20、第四代戰鬥機殲-31、自主研發的支線飛機ARJ21-700等展品備受矚目,被統稱為“中國智造”。
  從“中國製造”到“中國智造”,一字之差,反映出中國正在進行的一場變革。小到一項技術,大至科技體制,都被納入其間。
  這場變革始於2012年中共十八大提出的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外界分析此戰略含義有兩重,一是“中國未來的發展要靠科技創新驅動”,一是“創新的目的是為驅動發展”。
  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原因也有兩重。一方面,隨著中國經濟逐漸下行,傳統產業粗放發展的問題顯現,中國已到了必須進行科技創新的時刻。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黃群慧指出,在世界經濟一體化、產業競爭不斷加劇的形勢下,只有實施創新驅動戰略,才能真正實現經濟結構的調整和產業升級。
  另一方面是中國科技的自身問題,表現在科技地位與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地位不相符、科技成果數量與質量不相配、科技投入與成果產出不相稱等。專家認為,問題根源是科技發展受制於管理體制、治學體制、評價機制和轉化機制。
  今年8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主持召開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七次會議時明確闡述了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4點意見:緊扣發展,牢牢把握正確方向;強化激勵,大力集聚創新人才;深化改革,建立健全體制機制;擴大開放,全方位加強國際合作。
  習近平指出,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孕育興起,全球科技創新呈現出新的發展態勢和特征。他強調,要緊緊抓住機遇,及時確立發展戰略,全面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掌握新一輪全球科技競爭的戰略主動。
  在10月下旬舉行的浦江創新論壇上,中國科學技術部部長萬鋼介紹了正在實施的系列舉措,包括改進加強中央財政科研項目和資金管理、改革現有的兩院院士體制、加快建立國家科技報告制度等。
  種種舉措的核心為激發“企業”與“人才”的創新活力。中共十八大以來,國家科技重大專項50%、“863計劃”60%、科技支撐計劃95%以上的項目均由企業牽頭或參與。其結果反映在數據上,2013年中國全社會研發支出達到11846億元人民幣,其中企業和社會的投入占到76%。目前研發人員總量達到世界第二,其中企業占比77%。
  “我們還是發展中國家,投入的強度和積累都還有差距,”萬鋼說,“這要求我們抓住現在的機遇,更好推動科技體制改革,聚焦國家發展的關鍵領域進行投入,還能取得創新的競爭優勢。”
  即將實施的《關於深化中央財政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被視為中國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的一場“攻堅戰”。該方案由科技部、財政部共同起草,最令人關註的是提出“政府不再直接管理具體項目,而是通過公開統一的國家科技管理平臺宏觀統籌,具體委托專業機構來管理”。
  針對中國目前1170萬餘家小微企業,11月初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再次鼓勵地方政府建立小微企業信貸風險補償基金,對知識產權質押貸款提供重點支持。據統計,中國小微企業完成了65%的發明專利及80%以上的新產品開發。
  在科技人才培養方面,已累計輸送13萬名創新創業人才的中國科學院正在實施“率先行動”,提出要到2030年全面實現“率先實現科學技術跨越發展,率先建成國家創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國家高水平科技智庫,率先建設國際一流科研機構”這四個目標。
  “21世紀前半葉,中國科學院為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提供強大動力”,中科院院長白春禮在11月1日中科院成立65周年大會上描繪願景,“屆時後人可以自豪地說,中國占據了發展的制高點,屢次錯失科技革命機遇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完)  (原標題:中國科技創新驅動發展漸入佳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e31iekq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