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年前,作為惠民增收項目,安岳縣大平鄉萬慶村引種了4萬棵優質梨樹苗;8年後,這些梨樹卻“只長個頭不長果”,難以產生經濟效益——
  本報民情熱線(028)86968696近日接到安岳縣大平鄉萬慶村村民來電,稱當地在2006年秋天引種了4萬棵優質梨樹苗,8年下來“只長個頭不長果”,即使結果“也只有雞蛋大小”,無法產生經濟效益。當初引種時,這批梨樹苗被村民視作致富“金元寶”,栽在良田裡;如今,面對“不成器”的梨樹,村民砍也不是,留也不是。
  曾經寄托著鄉親們希望的“致富樹”,為何成了“傷心樹”?7月中旬,記者來到安岳縣大平鄉進行調查。
  □本報記者 阮長安 文/圖
  優質梨樹苗栽種8年不大結果
  “我家種了200棵,門前最好的地也種了它。8年了,你看,樹這麼高了,每年只結幾個梨,個頭只有雞蛋大小。別說賣錢了,自己吃都嫌小。”7月14日中午,安岳縣大平鄉萬慶村10組村民李雲貴站在自家梨園裡向記者“訴苦”。
  2006年8月,萬慶村村委會與宗富果業簽訂合同,購買了“喜水”“圓黃”兩個品種的優質梨樹苗共計4萬棵,種苗費11萬多元,由村資金採購,村民免費領種。村民們告訴記者,當時,全村8成村民都領種了,人均種下了大約40棵,總面積300多畝。果木公司、村幹部、鄉上的技術人員都說梨樹結果後“一個能長半斤”,每畝至少能產5000斤。
  這些梨樹栽下3年後陸續開始掛果,但果實只有雞蛋大小。村民以為是小樹剛開始試果,“過兩年就結大了”。但8年過去了,這些梨樹已經長到幾米高,梨園早已成型,梨樹結的果實卻仍然只有雞蛋大小,偶爾有鴨蛋大已屬“大塊頭”,傳說中“半斤一個”的大梨子總是不見蹤影,畝產不到當初承諾的5000斤的1/10。
  梨樹結果不理想,當初期盼的“種梨致富”願望也自然落空。
  7組村民李玉仲當年領種了400棵梨樹,8年來結的最大梨子只有二兩多,他說,“2006年至今,村裡幾乎沒有村民在梨樹上賺過錢”。8組村民何正鋼家的200棵梨樹中,偶有掛果的也因為太小“根本賣不脫”。他抱怨說,為了栽果樹,糧食沒得收,梨子也沒見到,“這些年虧大了”,要是種上檸檬,現在“一畝怎麼也有萬把塊收入”。更讓村民頭痛的是,“梨樹已經這麼大,砍也不是,留著也不是,不知如何是好。”
  從2009年開始,已有部分村民陸續砍掉了當初領種的梨樹,重新種上了當地盛產的檸檬、玉米。當初全村300多畝梨園,如今只剩下100多畝。
  管理不善導致梨子產量低?
  梨樹為什麼不結果?會不會是種苗有問題?連續幾年,萬慶村村民都向相關部門提出這個質疑。
  7月17日,宗富果業負責人裴忠富接受記者採訪時否認了苗木質量問題,並承諾“到哪裡鑒定都可以”。他說,當初所有種苗都有檢疫合格證,也都經過了後期驗收,“沒有任何問題,萬慶村才按照合同規定支付了全部合同款”。
  2012年8月,資陽市農業局總農藝師計長遠等6名專家組成專家組,實地調查後出具書面結論指出——萬慶村所栽梨樹“沒有證據證明是品種有問題”。專家組認為,梨樹多年未形成經濟產量,主要原因是“管理粗放”,包括缺乏栽培管理技術,施肥水平較低,病蟲危害嚴重,且長期未進行整形修剪,樹形凌亂,不少果園套種高稈作物,單株差異大,營養不良,幼果脫落嚴重等。
  “果木都是三分種七分管。長期疏於管理,結果少或者不掛果幾乎是必然的。”接受記者採訪時,計長遠依然這樣嘆息。
  眉山市東坡區三蘇鄉陳溝村幾乎與萬慶村同時引種同批次、同品種梨苗,如今發展到了6000畝,一個梨子至少長到五六兩才上市。7月18日,這裡的種植大戶費國銀看了一眼本報記者拍攝的照片後,也指出“梨子管理有問題:樹形完全沒有修剪,枝條嚴重營養不良,病蟲害嚴重”。
  大平鄉鄉長陳怒濤和萬慶村村支書張開祥認為,導致村民對梨樹“管理不善”的首要原因是“村民缺乏管理意識和管理技術”。
  記者調查中,不少村民坦言,本地梨子不怎麼管也會結果,因此對領種的梨樹也基本是“散種”少打理。即使宗富果業根據合同內容派人到當地作技術指導時,村民積極性也不高,“200多戶梨樹種植戶每次只來20多人,也不按照技術要求施肥、剪枝等”,連續兩年都這樣,“第三年公司也沒有繼續派人去了”。裴忠富表示,由於管理意識缺乏,村民在農藥、化肥上也不願意投入,“技術人員推薦的複合肥沒有村民願意買,價格更貴的專用農藥更無人問津。”
  此外,農村勞動力減少也是導致引種梨樹“管理不善”的重要原因。陳怒濤說,萬慶村全村1000多人,平時在村裡的只有100多人,其他的基本外出務工,一般過年才能回來,“背肥、疏花、疏果、套袋、打藥都是強體力勞動,僅靠留守老人、兒童難以完成,很多村民也就乾脆懶得管理了。”
  種梨樹還是改種檸檬,看村民自願
  “致富樹”為何變成“傷心樹”?除了村民自身存在的問題之外,萬慶村和大平鄉負責人也都承認,對這批梨樹“項目跟蹤上有欠缺”。
  萬慶村村支書張開祥說,當時與果木公司簽訂的合同約定,果木公司要負責連續3年的技術指導。後來公司來講技術,村裡也反覆動員,還把帶來的技術資料給每個村發了十幾本,“但是後續的技術講解及培訓,村裡確實幾乎沒怎麼做過。”
  陳怒濤則表示,當初萬慶村引種梨樹屬於村裡“一事一議”範疇,動用的是村裡自有資金,“已經提前向鄉裡報備過”,算是當地“惠民增收工程”。雖然後來也多次下村,也讓鄉上組織過對村民的技術咨詢和指導,但“跟蹤不是很到位,效果也不理想”。
  那麼,如何才能最終解決群眾反映的問題?陳怒濤告訴記者,除了在2012年組織專家實地調查鑒定之外,去年秋天,在大平鄉農技部門的指導下,萬慶村還組織了全村11個小組的小組長,在9組向陽山坡一片兩畝多的梨園裡開展豐產示範。
  “從今年夏天梨樹結果情況來看,豐產示範很不成功,距離‘半斤一個還有很大差距’,”陳怒濤總結說,“可能是第一年實驗,沒能嚴格按照種植要求去做。”
  看到豐產示範不成功,萬慶村的村民們更是犯難了,這些梨樹到底要怎麼辦?
  陳怒濤說,鄉裡想請大家再等一等,“等明年嚴格按照技術要求再搞一年豐產示範,看看到底哪裡出了問題。”有村民說,等一年再看,效果好再搞豐產改造,兩年才可能見到效益,這“還不如直接砍掉梨樹改種檸檬,產值也更高些。”
  直到昨天下午,陳怒濤在接受採訪時依然表示,明年的豐產示範還要做,但“村民若真砍了梨樹改種檸檬,鄉裡也尊重村民意願,畢竟檸檬管理更簡單一些,鄉裡農技站對此的技術指導也更多一些。”
  四川省委黨校文史教研部副主任肖堯中副教授認為,8年時間里,工作一直被動,項目陷入僵局。在涉及農民利益的公共管理上,群眾積極性不夠,這說明基層政府在事前、事中、事後,對群眾意願的瞭解還不充分,對群眾的服務還有很大空間。要想改變這種被動局面,政府部門和村委會要多聽取群眾意見,在重要環節上多溝通,在關鍵節點做示範,做好信息和技術服務工作。
  同時,有關人士認為,作為經濟主體的村民,也必須加強主動性,儘快掌握相關技術,提高管理水平,早日化解“梨樹危機”。
  (原標題:“致富樹”為何變成“傷心樹”?)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e31iekq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